
谈起“农村土地流转”和“产业精准扶贫”,也许同学们只是在新闻联播里听过这些名词。但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在一线埋头研究多年,专攻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农村改革与发展等方向,近日他主持的课题《农地“三权分置”中的公共价值研究》和《产业精准扶贫价值链构建及其管理研究》分别成功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他就是压博体育网行政管理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翟军亮老师。
农地:个体与集体
翟军亮老师2014年来到矿大工作,2015年开始研究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尤其是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者的关系。在他本次的《农地“三权分置”中的公共价值研究》课题中,重点阐述了土地制度发展史及其表现出的问题和解决策略。翟老师认为当代农村用地的最大问题是“农村空心化”,即土地撂荒。而这一问题会造成两大后果:一是会继续增加城市人口压力和养老压力,二是会形成我国粮食严重依赖进口的危机局面,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
在这样的情形下,政府应该怎么做?农村合作社应该怎么介入?农民和农村合作社应处于怎样的关系?农民应该怎么参与利润分红?翟老师指出,目前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土地制度过分强调“分”而忽略“统”——农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一方面加快了农业自身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带来的是“一切向钱看”的生存信条,每个人都“为自己活”、“靠自己活”。集体对个体的约束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之后便消失殆。嬷吹氖枪踩Φ南撕透鎏迦Φ呐蛘,尤其是部分村干部过分重视个体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这是很多以权谋私的歧途的开端。与此同时,大部分农民没有社会保险和养老保险,因此他们往往对国家没有依附性,对许多国家政策和政府工作都不理解、不支持。
翟老师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调节“统”和“分”的关系,即用“集体”来解决“个体”解决不了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措施就是政府、农业合作社和公司三者的重新联合,设立或增加针对农民的各类社:筒固,并改变当代农业社会原子化、个体化的状态,以此重塑人民对政府的依赖感。此外,政府应该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来促进农业上的产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并且延长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在更多的环节让农民分享到更多利润。
扶贫:民主与效率
同在2015年,针对《产业精准扶贫价值链构建及其管理研究》这一课题,翟军亮老师还利用寒假时间前往湖北恩施,对当地茶叶和枸杞酒两大产业链进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翟老师发现,以往所谓的“扶贫”大多是政府直接拨款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要实现精准扶贫,首先需要考虑的也是最直观的两大问题是“以何种方式扶贫”和“如何做到‘精准’扶贫”。
根据恩施的茶叶和枸杞酒两大产业对当地扶贫工程的影响,翟老师总结出了两条解决对策:一是要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以及他们的贫困程度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政府要从直接拨款的原始扶贫方式逐渐转向“间接拨款”并把钱都花在“刀刃”上,比如通过买种子、更新生产资料、提供技术等手段让贫困人口自觉加入某条产业链中以实现可持续性扶贫。翟老师指出,要将这两条措施从理论变为实践,必须做到“一靠民主,二靠效率”。“民主”主要是指要提高老百姓在扶贫各个环节的参与能力,“效率”则更为复杂,涉及到政府平台的构建问题——通过制定更简洁的规章和手续、建立更高效的政府,以此加强人民与政府之间和老百姓内部之间的信任,从而大大提高扶贫的效率和精准度。
在翟老师看来,《产业精准扶贫价值链构建及其管理研究》这一课题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发掘具体的扶贫手段,而是可以引申到“在实现私人价值的同时如何保证公共价值”这一更大的命题。在恩施的成功案例中,他发现价值链这一纽带可以使贫困人口由原子化转向再组织化,这既是将理论投入到实践中的典范,更是公共管理学科“立己达人”的追求的实现。
处世:职业与志业
在谈论自己一直以来从事的农业方面的研究时,翟老师既低调又充满自豪:“学术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志业’”。在他看来,从事学术研究的理由有二:一方面,这是他的本职工作,致力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是每位教师的本分,理应做好,且在一生中都不能停滞,要不断追求更高境界;另一方面,理论的价值最终是在实践中彰显,若自己的研究成果能给政府的工作提供一点借鉴,惠及众生,于他而言便是人生之幸。
翟老师平易近人,与学生相处时,他不喜欢被称呼为“教授”,而习惯于“老师”这一亲切的称谓。翟老师任教的许多学生都对一些抽象理论、专有名词感到很苦恼,认为只要离开了书本和考试就不需要再用了,但翟老师却认为抽象理论并非无用,而是都用在了实践中。他希望同学们都能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在学习和生活中以立己达人来要求自己,处理好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